谈基督徒一个思想深处的问题(1996年在五个宗教东北座谈会上的发言) ,丁光训
作为一名主教,又是基督教全国两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的主席和会长,我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教会人员的来信。有些来信者表示,不问一个人道德如何,信者死後上天堂,不信者死後下地狱,并说这是上帝的“公义”,这一信念令他(她)们焦虑,内心不得平安,又不敢轻易拿出来同人谈。
我愿意把它拿出来谈一谈。
“义”本来是一个伦理道德概念。我们从小就知道,我们在世界上应当行出义来。但犹太教里那些假冒为善的文士法利赛人(耶稣多次斥责他们为假冒为善),为了欺侮老百姓,证实他们的不义,给“义”这个字定下了许许多多常人办不到的律例和规条。例如十条诫命中守安息日这一条,本来是一条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诫命,让人七天中有一天可以休息,也可以纪念上帝,但法利赛党作出许多严格的规定来束缚人:在那天必须停止一切活动,连在那天许可走多远的路也有规定(有一派说只许走一块石子那麽远的路),收麦子也是禁止的,羊掉在井里也不许救上来。据知这种规定有的法利赛教派有几千条之多,奉行了就算是义人,否则就是违犯了守安息日的上帝诫命。耶稣反对法利赛人,说“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他们自己“能说不能行”。保罗忠於耶稣,他在《新约圣经.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提出因信称义,正是为了要把人们从这些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人性得到解放。保罗提出因信称义的道理,让人们摆脱法利赛人关於割礼、守安息日等等所定下的不人道的繁文缛礼,基督福音才能突破犹太教的框框,得以传给地中海一带犹太人地区之外的外邦,基督教才能从犹太教中的一个小小支派,演化成一个世界宗教。
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也是束缚人的。当时欧洲天主教把森严的教阶制度强加於人,并且推行卖赎罪券制度。信徒家里死了人,家人很难过,教会渲染家人可以出钱,向教会买赎罪券,越多买越能缩短死者呆在炼狱里等待的这段痛苦时期。为了抗击这种欺压老百姓的制度,马丁.路德在保罗之後又一次高举因信称义的旗帜。他们创立的教会,一直到今天称为“信义会”。
所以,从历史上看,保罗和马丁.路德这样的宗教先进人物提出因信称义,都是为了伸张正义,反对宗教当局的黑暗势力,纯洁宗教,简化宗教,为了人民争取自由。可见因信称义原来有进步的意义,它是一面解放人的旗帜,目的绝不是把人送进地狱。
时至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许多外国传教士来到我国,他们之中不少人急於吸收中国人信教,把因信称义和天堂地狱联系在一起。我国不少人也因为上天堂心切,跟著接受,因信称义的信息就变了样:上帝不问你有没有仁义的行为,不问你是自私了一生还是为了大众服务牺牲,只问你生前信了还是没有信。如果生前信,那麽不管你多麽自私害人,卖国卖友,死後还是进天堂享永福,而如果生前不信,不管你为别人为社会作过多大的贡献,死後必送入地狱,那儿有永远不灭的火。他们鼓吹道德无用论,说上帝看不中人的善行。他们就是这样否定了福音的伦理道德内容,把上帝说成为一位自私的(信我就好,不信就恶)不分是非善恶的上帝。这当然不是《圣经》的上帝观。
现在我国基督教有越来越多的信徒觉得这种只讲信不讲行的观点难於接受。像一位牧师一封来信告诉我说:“我的良心不允许我再宣讲不信的人死後下地狱的话。”原因很简单,他看到不少没有接受基督福音的人,像张思德、雷峰、焦裕录等等,表现出舍己为人的品格,为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是高尚的,我们怎麽忍心说他们今天是在地狱里呢?
对这些给我来信,不怕把他(她)们深藏内心的信仰上的疑难坦率向我诉说的同工同道,我抱的是同情、理解的态度,而不是谴责的态度。
我相信,基督所彰显的上帝是一位爱的上帝。在上帝其他一切属性之上和之先,是他的爱的属性。这一上帝观不允许我把他看得如此残酷粗暴,竟然会把千千万万的人一一送入地狱永火。我们一个大城市里仅仅一个妇产医院一天二十四小时就会把多少新的生命迎入人世,父母的喜悦是难於描述的。上帝明知世人中的大多数生前不会成为信者,却每时每刻仍旧在把新的人创造出来。如果其中大多数几十年後等待著他们的是地狱永火的话,这就不是爱的上帝了,这更像是我国民间信仰里令人害怕的阎罗王了。我们基督徒是不是受到了这种信仰的影响,才会这样去想像我们的上帝?
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从惧怕的宗教发展而为道德的宗教是宗教演化史上前进的重要的一步。
《圣经》中四本福音书(马太、马可、路加、约翰)都是讲耶稣生平,从其中我们得知,耶稣谈吐中有时虽然也讲到天堂、地狱,但是请读一下《马太福音》第25 章中这一段经文:
“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象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 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 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 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 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可见在最後审判的时候,上帝不是问你曾经信或不信,他是看你对贫困无告的人们抱什麽态度。这就是说,上帝关心的是伦理道德。我们的上帝的心胸是那麽宽广,那麽富於爱心,他不会因为有些人没有信他,就把他们抛入地狱。
这是一段十分重要的经文。我国基督教至今有人不重视这段经文,读到这段《圣经》轻轻翻过。我国四十多年无数人们在努力从事的正是拯救贫苦无告的人们的一项大工程,要使他们摆脱贫困,进入小康、再进入富足,这不正是同这段《圣经》相一致的吗?我们基督徒在这方面要多多努力才对。
在整本《圣经》里,从《旧约》到《新约》,高举伦理道德的经文极多极多。十条诫命中的六条都是伦理道德。全部《箴言》都是“劝人为善”的。耶稣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人子就是指耶稣自己。)这里,耶稣没有把救赎和服务对立起来。他说的是“并且”不是“但是”,意即为众人舍命也还要服务。我们不应当用救赎去否定服务。在礼拜堂的讲台上,在神学院的课室里,我们要根据《圣经》多多宣讲全面的福音。
基督教有许多教义,因信称义之外,有上帝是爱,有上帝永不停止的创造,有道成肉身,有基督复活更新万有,有圣灵降临赐人智慧,有登山宝训,有最大诫命就是爱上帝和爱人如己,有你要人怎样待你,你也要那样去待人家,有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保罗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可见爱德高於信德。这些岂可弃之不顾?《圣经》的信息是极为丰富的。现在我们如果只推崇一个教义,讲这教义又不顾先人提出时的历史背景,被我们用来渲染信与不信的矛盾,势必破坏人民的团结,引起无穷的分裂,这样我们还能作出什麽见证?
高举道德是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优势之所在。中国是文明古国,是道德礼仪之邦。特别是对中国知识界来说,讲伦理道德比讲天堂地狱更令人欣赏,令人愿意听听宗教有以告人的信息。
《丁光训文集》,译林出版社,1998 年,南京。285 -289 页